糖尿病是目前極為常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併發症很多,而這些併發症才是罹患糖尿病患者最需要擔心的問題,不少患者可併發化膿性細菌、結核菌、真菌感染而死亡;此外因為併發心、腦、腎動脈硬化以及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臟病、中風、神經病變、失明和代償性高血壓的也不小。因此,認真預防糖尿病可謂意義重大。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糖尿病患者中將近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是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以四十歲後發病,體型較為肥胖而體能活動少者最多,這可能與台灣人特殊飲食文化以及缺乏運動有關,近年來更發現糖尿病的發病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可見這個疾病似乎不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而減少。
傳統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脾胃運化不良,外加飲食不當、過食甘美、膏脂厚味、情治失調,常患思慮、勞慾過度、以及年長體質走向陰虛階段所誘發。
在隋朝.巢源方 < 諸病源候論 > 中指出:「消渴者,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這裡說明了食物的五味進入口腔後,必須先經胃,再由脾臟(非指現今解剖學上的脾臟,廣義指消化、免疫系統)的運化將營養物質供給到全身的五臟六腑,如果過食肥甘酒味,房事過度,會導致脾的運化機能失調,代謝出現異常,使得血中糖份無法為全身有效利用,進而溢流入尿中,使尿有甜味,造成糖尿病(因為胰臟是中醫學上脾的一部分,所以胰有病,容易導致脾生病而造成糖尿病)。
所以傳統醫學對糖尿病是以調養脾及肝腎為本,去除糖尿病引起的三消燥熱症狀為標。此外,更可以發現其實飲食實為引起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
現在醫學都認為,預防或治療糖尿病的第一線方式,就是「控制飲食」。糖尿病患者平時保健之道,在飲食方面,除一般飲食控制外,應禁煙戒酒、忌食辛辣厚味,平常可選擇清淡養陰,生津止渴之品。例如:山藥、麥冬、人參、天花粉,蕃石榴、玉米鬚、何首烏、及生地黃等。許多研究也指出,這些中藥確實有降血糖之作用。
除了飲食外,一般生活作息、情緒也會影嚮血糖。要避免血糖的不正常,不管是過高或過低,都應該避免緊張、以及過度疲勞,凡事要保持「平常心」。中醫特別強調「中庸」之道,凡事適度為宜,「太過」、「不及」都不是正常現象,千萬別因為工作或課業壓力而不留給自己足夠的休息時間與舒緩精神的空間。事實上,沒有任何事、任何卓越成績或表現比健康更為重要。
【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基本原則】
- 飲食個體化: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分別制定不同的飲食方案。
- 少量多餐,分次進食。
- 除非在發生低血糖時,糖尿病然的飲食中一般不應該含有白糖、葡萄糖等,且必須嚴格控制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量。
- 飲食中不可缺少維他命、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 增加食用纖維素的含量,它對糖、脂肪的代謝有很大的作用。
~續下篇~